湿疹作为皮肤科的高发性疾病东南配资,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普通人群湿疹患病率为10%~20%,儿童群体患病率更是高达30% 。这一疾病以皮肤的慢性炎症、屏障功能受损及难以忍受的瘙痒为典型特征,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从睡眠质量下降到社交活动受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本文将系统梳理六大类湿疹治疗药物,深入剖析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及使用策略,旨在为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病情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有力参考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
1.外用糖皮质激素(按强度分级)
超强效:卤米松、丙酸氯倍他索(适用于肥厚性皮损,如肘膝部);
中强效: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躯干、四肢慢性湿疹);
展开剩余83%弱效:氢化可的松、地奈德(面部、皱褶部位,如眼睑、腋下)。
优点:起效快,抗炎效果显著,剂型多样(软膏、乳膏、洗剂)。
缺点:长期使用可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面部及皱褶部位慎用,儿童需选择弱效制剂(疗程≤2周)。
用法用量:每日1~2次外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如每周2次维持)。
2.系统用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适用于急性泛发性湿疹、红皮病型湿疹)。
优点:快速控制重症湿疹急性发作。
缺点:长期使用风险高(骨质疏松、免疫抑制、肾上腺抑制),仅短期使用[一般≤2周,泼尼松0.5~1 mg/(kg・d)]。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东南配资
代表药物:他克莫司软膏(0.03%/0.1%)、吡美莫司乳膏(1%)。
优点:无激素相关副作用,可用于面部、眼睑、肛周等敏感部位及儿童;长期使用可降低湿疹复发率(调节皮肤免疫微环境)。
缺点:起效较激素慢(用药后5~7 d见效),初期可能出现灼热感;理论上有潜在免疫抑制风险(长期使用需监测淋巴细胞计数)。
用法用量
成人:0.1%他克莫司每日2次外用;
儿童:0.03%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每日2次外用,症状控制后减为每日1次,维持2~4周。
抗组胺药物
1.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首选)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无镇静作用,适用于白天用药);
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肝肾代谢影响小,适合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优点:缓解瘙痒效果确切,副作用少(无中枢抑制)。
用法用量:成人10 mg 1次/d,儿童按体重调整(如西替利嗪2~6岁 5mg 1次/d)。
2.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扑尔敏、苯海拉明(镇静作用强,仅夜间使用)。
缺点:嗜睡、口干、便秘东南配资,高空作业及驾驶员慎用。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孟鲁司特(辅助治疗伴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湿疹患者)。
生物制剂
代表药物: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IL-4/IL-13双靶点抑制剂)。
适应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对传统治疗应答不佳或不耐受者。
优点:靶向抑制2型炎症通路,显著改善皮损及瘙痒(第16周EASI评分下降≥75%);皮下注射给药(初始剂量600 mg,之后300 mg 每2周一次),安全性高(感染风险略增加,需监测结核)。
缺点:价格昂贵,需排除恶性肿瘤及严重感染后使用。
酪氨酸激酶(JAK)抑制剂
代表药物:巴瑞替尼(Baricitinib,JAK1/JAK2抑制剂)、upadacitinib(JAK1抑制剂)。
适应证:中重度AD,无法使用生物制剂或外用药物控制者。
优点:口服给药便捷,对难治性皮损(如手足部湿疹)效果显著;快速缓解瘙痒(用药1周内起效)。
缺点:潜在血栓风险(需监测血常规及D-二聚体);免疫抑制作用(增加带状疱疹风险,用药前需接种疫苗)。
用法用量:巴瑞替尼2 mg 1次/d(肾功能不全者减为1 mg 1次/d),upadacitinib 10 mg 1次/d。
湿敷剂及辅助治疗
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
适应证:急性渗出期湿疹(收敛、减轻水肿)。
用法:4~6层纱布浸湿后冷敷,每次15~20 min,每日2~3次,湿敷后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保湿剂:凡士林、尿素软膏(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复发),需与药物间隔30 min使用。
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时短期外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或系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儿童:优先选择弱效激素(如地奈德)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避免长期使用含氟激素;
孕妇:急性发作期可短期外用氢化可的松,禁用系统激素及JAK抑制剂;
老年人:注意抗组胺药的镇静副作用,优先选择非镇静剂型。
临床用药策略总结
表1 湿疹治疗药物策略总结
注:JAK为酪氨酸激酶
结语
湿疹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部位及患者特征个体化选药,强调“阶梯治疗”与“维持治疗”结合,同时重视皮肤屏障修复。生物制剂与JAK抑制剂为中重度患者提供了高效选择,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皮肤科分会,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东南配资,李邻峰,李明,王美芳,李妍.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4):287-293.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